本文源自:椰網
從輝煌到落后,海南蔗糖業的起起伏伏 “甜蜜事業”究竟路在何方?
近年來,海南的甘蔗糖業在全球食糖市場陷入周期性疲軟和全省農村產業大調整、眾多新產業異軍突起的背景之下,全行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強、傳統基礎好等優勢,砥礪前行,促使蔗糖生產連年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恢復,為海南西部老少邊窮地區的產業扶貧事業做出了應有的重大的貢獻。國際旅游島商報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不容忽視的是,甘蔗產業作為我省西部不可替代的品種,對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發家致富具有積極作用。
輝煌:海南甘蔗2012-2013年榨季入榨量433.10萬噸
海南早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甘蔗種植與榨糖制酒作坊,可謂蔗糖原產地之一,至清代甘蔗種植和土法制糖便已遍及全島,因品質優異,蔗糖一直是海南輸送給宮庭的重要貢品。
海南島解放以來,海南制糖工業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斷發展壯大,但也歷經過多次起伏。
海南糖料甘蔗的生產,在1950年時種植面積僅有4萬多畝、產甘蔗5萬余噸。上世紀80年代,機制糖廠遍布除了保亭、瓊中以外的全島各地。1985年跨1986年榨季,全島甘蔗種植面積創紀錄的達到173.55萬畝,產蔗量達304.30萬噸。1986年度,海南共產糖30.68萬噸,制糖工業總產值達到3.3億元,占當年海南工業總產值的25%,食糖工商稅收9100萬元,占當年海南工商稅收的28.8%,實現利潤2153萬元,占當年海南工業利潤的71%。
1997跨1998年榨季,全省甘蔗種植面積又恢復到142.80萬畝,產蔗量達431.68萬噸,產糖量達51.67萬噸,蔗、糖產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2012/13年榨季,全省入榨甘蔗量433.10萬噸,同比增加181.34萬噸,增長72.03%;產糖量49.83萬噸,同比增加19.71萬噸,增長65.44%,產糖量接近歷史最好水平。甘蔗和制糖的工、農業綜合總產值約45.77億元,同比增加13.32億元,增長41.05%。此后,我省甘蔗糖業持續下滑。
“全省蔗農最多時有12萬戶60-70萬人,現在只有5萬戶30-40萬人?!笔√菢I協會秘書長李京在接受采訪時不無擔憂地說。
人們也還依稀記得,2010年的“糖高宗”風潮一度讓業內興奮不已,海南白糖出廠價當年達到創紀錄的7800元/噸。在高糖價刺激下,海南甘蔗種植掀起一輪恢復性增長熱潮,并在2012年遏制住了種植面積連續5年下滑、從2007年的120萬畝下降至2011年的70余萬畝的態勢。
尷尬:我省蔗糖生產技術落后、補貼取消、政策扶持不足
甘蔗制糖產業是海南具有區域優勢和較大加工規模的傳統產業,也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蔗糖產業關乎欠發達地區和我省西部市縣70萬農民的發家致富,關乎產糖市縣的經濟建設,關乎國家食糖安全,同時也是建設國際旅游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如不立即采取有力的挽救措施,我省這一具有區位優勢、始終是產糖市縣重要產業的甘蔗糖業,數年之內必將遭遇毀滅性打擊!”海南省糖業協會理事長許南春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由于受到國內外食糖市場持續數年疲軟不振的影響,整個行業近幾年都是舉步維艱,產量持續萎縮,蔗農收入很不穩定,嚴重影響著廣大蔗農的生活,嚴重影響著西部地區脫貧攻堅的全局。近五年來,因進口和走私進來的食糖日益增加,導致我國的食糖出現了“供大于求”現象,致使糖價一度從7800元/噸大跌至4000元/噸左右(今年年初4000元),一時制糖企業出現了全國性的巨額虧損。由于近年來制糖企業幾無利潤,在支農和技改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農民的甘蔗生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糖廠的技術進步也停滯不前。糖廠連年巨虧,產業鏈條上抵御風險能力最脆弱的海南蔗農,同樣也是叫苦不迭,有的甚至虧損,農民種甘蔗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由于本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各級政府不再重視甘蔗生產,各市縣原有的甘蔗生產補貼也全部取消。加上我省蔗糖業也存在技術產能落后、政策扶持不足等問題,以及政府與企業重視不夠,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普及工作,先進技術、良種良苗的推廣工作都沒有大的起色,難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許南春表示,目前全省甘蔗生產機械化程度總體上只有30%左右,遠低于兄弟省區。良種在大田生產中的推廣幾乎停滯,80%以上還是20年前引進的新臺糖22號,且一直沒搞提純復壯,品種退化嚴重。再是由于農村組織形式、生產方式及思想觀念落后,各地的土地都是零星分散而又難以整合,一方面導致各地都存在著甘蔗生產難以形成上規模的基地、糖廠的原料無法保障,另一方面則是因青壯年外出打工而到處都有大片土地撂荒的情況。全省甘蔗生產基本上是千家萬戶式的,平均每戶只有5-8畝。
示范:提高單產技術水平是關鍵
據記者了解,我省蔗糖生產主要分布在儋州、臨高、昌江、東方等中西部地區,其中儋州、臨高、昌江、白沙等4個市縣蔗糖產量約占全省的80%。
2000年以來,我國多數蔗糖主產區甘蔗單產都迅速提高,但我省基本上還停留在3噸/畝左右徘徊。以2006/2007榨季為例,全國甘蔗平均產量為4.45噸/畝,廣西4.6噸/畝,廣東6.22噸/畝,海南3.38噸/畝?!笆晃濉逼陂g,全國甘蔗平均產量4.62噸/畝,我省只有2.90噸/畝。
“海南甘蔗的單產水平遠遠低于兄弟省區,是我省的條件不如人家嗎?”李京認為,恰恰相反,我省的光溫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這對光飽和點極高的甘蔗來說是得天獨厚和難能可貴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我省甘蔗單產長期低下呢?李京認為,根本原因是海南蔗農生產觀念落后、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方式落后,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政府、企業及各有關方面的重視不夠。
“海南是我國甘蔗糖業傳統主產區。而由于光溫資源最為充沛,土地又比較平坦,也是我國甘蔗增產增糖潛力最大的地區和最易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耕作的地區。海南的甘蔗主產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而蔗農又多是依賴甘蔗生存但缺資金、缺技術甚至是老、弱、病、殘的貧困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很脆弱,扶持他們種好甘蔗增加收入是最為現實的扶貧工作。再說,海南西部有六、七十萬畝土地,如果不種甘蔗,受土壤水肥條件和農民勞動技能的限制,也很難找到更好的替代作物?!边@是農業農村部糖料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海南省甘蔗學會理事長、2018年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楊本鵬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的觀點。
楊本鵬認為,甘蔗是海南的傳統支柱產業,是從育種、生產種植、制糖加工、銷售一體的最為完善的農業產業。由于種植在較為貧瘠的土地、粗放管理,缺乏科學合理的水肥條件,甘蔗生產的產值相對偏低。但是,這些年來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甘蔗種植面積仍然維持在40萬畝左右。說明甘蔗仍然是海南西北部地區農民生產生活不可舍去的產業,在鄉村產業興旺中仍有一席之地。
根據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多年的研究,海南是我國光、溫、水條件最好的蔗區,在海南種植甘蔗,只要稍加管理,可以獲得7-8噸的畝產量,由此可以收入4000元/畝左右。種植甘蔗,對農戶來說非常安全,不用擔心臺風。
儋州市八一農場一王姓甘蔗專業戶,由于重視科技應用,250畝甘蔗連續幾年總產都超過2000噸,平均年畝產超過8噸,年總收入逾100萬元、純利潤超過40萬元,平均每畝年利潤逾1500元。
類似情況在東方、臨高、昌江等地都有出現。臨高縣有一位姓李的省人大代表,在搞好自家甘蔗基地的同時,帶領涉及數百人的合作社成員實行科學種蔗并獲得豐厚回報,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好評。
海南省農機鑒定推廣站書記王文在分析了海南甘蔗生產現狀,對比我國廣西、云南、廣東等蔗區之后說:“我省甘蔗產業效益低,主要問題在于生產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過高。發展海南甘蔗產業和制糖業,必需依靠甘蔗機械化生產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p>
海南省糖業協會理事長許南春認為,海南甘蔗生產方式亟待從“千家萬戶”向產業化、規?;D變,原料甘蔗來源從主要依靠面積向以穩定面積為基礎、重點提高單產和蔗糖分轉變,蔗農經濟收入從單純依靠甘蔗向追求蔗田綜合性的收益轉變,而要實現上述目標,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努力提高甘蔗的單產和糖分。
對策:多措并舉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我省種植甘蔗的地區多是經濟欠發達和旅游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農業商品率低的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也是干旱缺水、起伏不平的丘陵山區。食糖稅收是產糖市縣不可或缺的稅率很高的稅源。那么,深陷重重危機的海南甘蔗制糖業,出路究竟在何方?
李京認為,在中央決定海南建設自貿區(港)的大背景之下,海南的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必將逐步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包括糖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在市場開拓、科技進步和融資合作等方面都會有諸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當前許多農產品滯銷、價格起伏較大的情況下,在甘蔗收購價格基本穩定、年均比較效益仍然相對較高、較穩定的事實面前,不少農民又重新投入到了甘蔗生產中去,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中也有越來越多的領導看到了海島型農業經濟市場容量小、交通運輸不便、臺風影響較大等方面的局限性,對產業鏈條完善、收購有保障、抗風抗旱的甘蔗產業在瓊西地區扶貧攻堅中的作用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李京說,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興旺”,關鍵是要有產業鏈完善、市場有保障、年收益穩定的產業,風險較大的產業實現不了鄉村振興。我國食糖將長期處于產不足需的局面,國際食糖市場也已出現了供給偏緊的態勢,國家又正在更進一步的重視扶持糖業、嚴厲打擊食糖走私行為和限制原糖進口。這種形勢的變化,意味著甘蔗糖業即將步入新一輪的發展周期。
楊本鵬分析認為。海南的甘蔗產業只要重視優良品種,推廣高效生產管理方法,依靠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就一定能夠實現“噸糖田”,實現全產業提質增效,制糖企業扭虧增盈也是指日可待。他還說:“海南西北部土地較為平緩,且冬春季干旱少雨,是我國最有條件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蔗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在海南蔗區切實加強適宜機收甘蔗品種的研發,快速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試驗示范,引進、改造適宜的農業機械,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并以此來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甘蔗種植業,推動甘蔗生產走向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甘蔗糖業是我省的傳統產業,雖然隨著多種產業的發展它已經不再是全省性的支柱產業,但在西北部地區它仍然是舉足輕重的、無法割舍的產業。當前我省的甘蔗產業發展遇到了空前的困難,面對來自國內外食糖市場和多種作物的競爭,我們只有立志改革,努力通過實行增產和降本兩方面的舉措才會有效益、才會有出路。盡快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機械化,是甘蔗生產實現降本增效最關鍵甚至是最根本的措施,也是推進糖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關重要的一環。近年來,我省甘蔗生產中的機耕和下種乃至田間管理方面的機械化作業都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邁出的步伐還太小、太慢,不適應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形勢,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利用熱科院這個國家隊的力量迅速推廣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促進我省的甘蔗糖業健康發展?!崩罹┱f。
記者手記:海南發展熱帶農業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
筆者跑農業口線近20年,熱帶農業發展的規律是,一年賺、一年平、另一年是虧。三年下來,能賺錢的人并不多。
眾所周知,海南的甘蔗主產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多是經濟欠發達和旅游資源匱乏、交通不便、農業商品率低的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也是干旱缺水、起伏不平的丘陵山區。再加上這些地區的蔗農又多是依賴甘蔗生存但缺資金、缺技術甚至是老、弱、病、殘的貧困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很脆弱,扶持他們種好甘蔗增加收入是最為現實的扶貧工作。更主要的是,海南西部六、七十萬畝土地,如果不種甘蔗,受土壤水肥條件和農民勞動技能的限制,也很難找到更好的替代作物。
采訪中,就有業內專家建議,甘蔗產業是我省西北部貧困地區至關重要的、尚難替代的傳統產業,甘蔗種植涉及到70萬農民的福祉。發展甘蔗產業應像發展蔬菜產業一樣,政府部門應給予扶持,建議農民在種植季節,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尤其是要多考慮海南多臺風的氣候條件,只有這樣,海南甘蔗產業就能在夾縫中生存,就能抓住當前難得的機遇,在當地政府和各有關方面的支持下,結合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采取各項先進手段,大幅度地實現甘蔗生產的降本增效,只有這樣,才能把我省的糖業推上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