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國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變遷,而膳食結構變遷帶來糖市結構性風險挑戰。9月8日,在2023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白糖分論壇上,中糧集團營養健康研究院消費者與市場研究中心行業研究技術負責人曲鍇銳表示,聚焦代糖消費的微觀角度,也是理解糖價波動的重要角度。
據記者了解,我國居民食糖消費健康理念認知已經形成,人均食糖消費量在2009年接近11KG,此后保持每人每年10—11KG的水平,收入增長對人均食糖消費量的帶動作用日趨乏力。隨著減糖降糖訴求日益增長,人均食糖用量雖無下跌趨勢,但是可能會長期停滯。
雖然我國領土面積遼闊,但是適合甘蔗、甜菜等制糖原料生長的面積有限。因此,需要進口糖來彌補國內食糖消費缺口。2022/2023年制糖期,受天氣、病蟲害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廣西等主產省(區)甘蔗糖產量下降。然而,印度、泰國等受厄爾尼諾的影響,甘蔗生長期干旱,疊加印度食糖庫存偏低,北半球食糖減產明顯,巴西增產幅度對減產的覆蓋程度仍待觀察,但是基本面的變化已經引起糖價高企。
目前,全球范圍內減糖風潮凸顯,消費者能量攝入從“追求”變成“負擔”,既要求高營養,又要求低能量,促進我國代糖市場迅速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對天然糖的需求壓力。
曲鍇銳認為,代糖技術的突破會對蔗糖市場產生沖擊,但本質上是想要去提高市場的高價值和行業的高標準。“在代糖產品設計以及研發創新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追求提高市場價格的接受度。如果市場對原材料的優化和各種產品設計的接受度提高,上游承受的壓力就能相應優化。通過調整和改變蔗糖比例,在達到保持標準的同時還能做到成本下降。那么,未來相應產品和梯隊的開發,才能真正拉動市場實現更大層面上的變革。”
不過,曲鍇銳表示,首先,目前消費端對代糖功能的認知度仍有限,相關成分的市場教育存在不足。比如,赤蘚糖醇等多元醇由于生僻且聽起來像人工成分,消費者對其不健康、過度加工的風險擔憂較大。其次,行業產業端的代糖感官局限性凸顯,代糖風味問題導致代糖應用場景受限,尤其是在現制飲品領域,以原配方為基準要求,半糖或不額外添加糖;以口感甜度作為評價標準,并要求減少甜味的兩種消費行為,強化市場減糖降糖訴求。最后,代糖在嫩度、體積還原、冰晶顆粒效果還原等方面仍與天然糖有很大差距,所以天然來源代糖市場被進一步看好。
針對以上難題,曲鍇銳表示,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引領,發現機會點,做好產品線規劃,挖掘高價值市場,并以技術驅動,利用感官評價和儀器分析,還原風味屬性,利用不同成分復配實現代糖效果,結合消費者接受度,推出解決方案,推動行業高標準。他認為,整個產業鏈需要相應的標準和技術引領,圍繞更高標準的體系,最終才能將大宗商品更好地引入生產渠道中,從而在生產渠道中獲得更好價值,也就意味著糖市供給和消費達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