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自治區遭遇了罕見的持續強降雨天氣。據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通報,7月23日至26日的降水過程總降水量達全區年平均降水總量的60%以上,是1956年以來最強降水過程。隨后在7月底至8月初,多輪降水天氣持續影響該地區,部分地區出現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且伴有強對流天氣。這種異常天氣對內蒙古重要的經濟作物——甜菜產業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將分析這些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
摘要
|
一、天氣過程與甜菜關鍵期重疊
-
時間:7月23–26日極端強降雨后,7/30–8/1、8/8、8/10及未來三天仍有多輪對流性降水,雨量分布不均、局地短時強降水與冰雹頻發。 -
生育期:內蒙古甜菜一般4–5月播種,7–9月為根膨大和糖分積累關鍵期。本輪降雨正壓頂根膨大與糖分累積窗口,對產量與糖度影響敏感。

二、影響機理與風險畫像
-
田間層面
-
漬澇缺氧:24–72小時積水可致須根壞死、吸收面積驟減,恢復后長勢“先旺后弱”,糖分被稀釋、還原糖比例上升。 -
病害易感:澇后高濕+20–25℃利于根腐(腐霉/疫霉、絲核菌)與葉部病害(尾孢/褐斑、白粉病)暴發;傷口多時細菌性軟腐風險上升。 -
養分與土壤:硝態氮淋洗/反硝化流失、鉀與硼缺乏加劇;表土板結與沉積泥皮抑根;重茬地病害更重。 -
冰雹/大風:葉片撕裂導致“二次生長”,增加呼吸消耗與雜質(Na/K/α-氨基氮),降低甜菜清凈率與榨取率。 -
機械與收獲:泥濘阻礙作業、壓實增大;帶泥率和損傷率上升,入廠原料雜質高、腐爛快。
-
產業鏈層面
-
供應波動:田塊可收窗口收窄、短期集中入廠;原料含泥高導致洗切能耗與壓榨效率下降。 -
品質扣量:糖分下降、雜質上升引發扣量與拒收概率上升;堆存期縮短。
三、損失情景區間(用于決策參考,需據點校核)
-
輕度:積水<24–48小時、排水較好,病害可控。產量下降5%–10%,糖分-0.5至-1.0個百分點。 -
中度:低洼/重土、積水48–96小時,葉斑初發。產量下降10%–30%,糖分-1.0至-1.5個百分點,雜質偏高。 -
重度:內澇>96小時或冰雹重創,根腐/軟腐明顯。產量下降30%–50%,糖分-1.5至-2.0個百分點以上,商品根比例明顯下降。
四、分區域關注重點(依據通報的強降水分布)
-
東北部(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東部):漬澇+葉斑并重,局地冰雹后軟腐與二次生長風險高。 -
中部(烏蘭察布南部、錫林郭勒東北部、呼和浩特南部):土層淺、風蝕地易板結,需側重“排澇+破板結+補硼鉀”。 -
鄂爾多斯東部與西部偏東:強對流短時暴雨+坡耕地沖刷,注意溝蝕與表土流失后的“弱苗-病害”復合風險。
五、田間快速排查清單(到田即看)
-
看水:是否仍有積水/黑色厭氧味,低洼區水退速度。 -
看根:拔樣2–3株/塊,根頸/須根是否褐變、空腔、腐臭。 -
看葉:新葉是否發黃、缺素癥(缺硼“心葉畸形”、缺鉀邊緣灼傷),是否有尾孢/褐斑初斑。 -
看土:表面泥皮/板結厚度,腳印深度,是否可輕機入田。 -
看分布:澇害斑塊比例,便于分區管理與分批收獲。
六、應急與恢復技術路線
A. 0–72小時(退水期)
-
快速排水:疏通田間明溝、打通田埂溢口;必要時機泵抽排。目標48小時內排凈露田積水。 -
破板結與通氣:具備入田條件后行間淺松3–5 cm,避免傷根;低壓胎小型機優先。 -
預防性植保(遵循當地登記與安全間隔期,避免高溫時段): -
葉部病害(尾孢/褐斑等):內吸+保護劑混配輪換,注意不同作用機制交替(如DMI類/SDHI類/QoI類與保護性多硫化/代森類合理搭配),7–10天視病情復噴。 -
根腐高風險地塊:在行間可操作條件下,選擇對腐霉/疫霉/絲核菌有活性的藥劑進行定點灌根/帶狀處理;避免大水漫灌。務必咨詢當地植保機構與農資服務商,嚴格按標簽用量和PHI執行。
-
-
養分急救(以葉面為主,避免鹽害): -
尿素1–2%或硝硫基低濃度噴施,單次折算氮≤5–8 kg/ha。 -
硝酸鉀或磷酸二氫鉀葉噴(K2O合計3–6 kg/ha)。 -
硼素葉噴150–300 g B/ha,分1–2次,嚴控濃度避免灼傷;必要時補鎂/鈣。
-
-
雹災地塊:48小時內施用保護性殺菌劑封閉傷口通道;避免立即強度中耕,給植株1周恢復。
B. 7–21天(恢復與穩產)
-
行間管理:二次淺松+碎土,改善通氣與根系再生;澇洼重災區可行條施少量速效氮鉀(入土5–8 cm)。 -
病害監測與統防:遇“高濕+20–25℃+葉面露水>10小時”條件,葉斑快速上升,按7–10天間隔輪換藥劑;嚴格避免同一作用機制連續超過2次。 -
缺素矯正:葉檢或快速測土指導小劑量、多次數面施為宜;觀察新葉是否恢復綠色、葉斑擴展是否被壓住。 -
受損嚴重小區:評估“棄收改種綠肥/覆蓋作物”以穩土保肥,降低病蟲源。
C. 收獲前與收獲期(9–10月前后)
-
收獲期策略:受澇中度地塊可視糖度回升適度推遲7–10天,但須避開初霜風險;重度根腐田塊宜早收、縮短田間停留。 -
機械與減損:低壓胎/雙胎、降低行駛速度;整定摘葉高度與刀角,減少根傷;加強清土裝置,控制帶泥率。 -
分區分批:優先組織“漬澇+病害重”的田塊先入廠,減少腐爛損耗;輕災田塊擇機晚收提糖。
七、糖廠與供應鏈協同建議
-
原料分級入廠:按糖分、雜質、病腐分級定價與排隊,透明扣量規則。 -
短時貯存:重災原料不宜久堆;采用通風短貯與覆蓋防雨,控制溫升與二次污染。 -
清洗與工藝:預留更高清洗能力與污泥處置;關注Na/K/α-氨基氮上升對結晶的影響,動態優化石灰/二氧化碳用量。 -
調度:錯峰收榨,擴大晚季接收窗口,給農戶以恢復與提糖時間。
八、保險、金融與數據化服務
-
盡快聯合農險與農技部門定損建檔,啟用自然災害理賠與貼息周轉。 -
利用無人機/衛星影像標繪澇害斑塊,支持分區管理與目標噴防,提高資金與物資使用效率。
九、來季與中長期適應
-
田塊工程:完善田間排水體系(田間支溝—干溝—涵管—暗管),低洼地建設高畦/臺田;坡地設草溝與攔蓄帶減蝕。 -
土壤改良: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升團粒結構與入滲率;秋后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層,推行控制性交通減少壓實。 -
品種與種衣:選育/引進抗尾孢葉斑、抗絲核根腐、耐漬性的品種;播前合規種衣(含對疫霉/腐霉/絲核有效成分),規范輪作降低土傳病原基數。 -
密度與播栽:合理密度與行距提高通風透光,降低葉面結露時長;布局“高風險地塊—早熟/耐病品種+高畦+暗管”的組合包。 -
植保體系:建立病蟲氣象預警+閾值噴防,嚴格FRAC輪換,避免單一機理依賴。 -
產業分散化:跨區域原料基地錯位布局,以降低極端天氣對單一區域的系統性沖擊。
十、用藥與施肥原則提示(通用、安全優先)
-
農藥:嚴格遵循當地登記、標簽劑量與安全間隔期;不同作用機制輪換(DMI/SDHI/QoI/保護劑等),避免連續同類超過2次;混配需先小試。 -
施肥:澇后以小劑量、多次數為原則,優先葉面迅速補給,追肥入土防再淋失;避免高溫中午噴施,防葉灼。 -
作業安全:雷暴藍色預警期間停止戶外作業;機具入田前評估承載力,防陷機與二次傷害。
附:簡化決策流程
-
是否仍有積水?有→排水→48小時內清溝;無→進入淺松/葉噴補救。 -
葉斑是否出現初斑?出現→立即內吸+保護劑;未見→雨前預防性保護噴。 -
根腐是否顯著?顯著→定點灌根+盡量早收;輕微→加強通氣與營養恢復。 -
糖分尚低但天氣轉穩?穩→擇機推遲7–10天促進回糖;不穩→分批早收、縮短堆存。
說明:以上建議基于已提供的氣象信息與甜菜學科通行實踐。不同盟市土壤與品種差異較大,具體藥劑選擇、劑量與收獲安排請結合當地農技推廣站、植保部門及糖廠技術條線意見落地執行。
據云糖網數據,最近的2024/2025榨季內蒙古甜菜產業表現亮眼,累計收購甜菜591萬噸,同比增加190萬噸,產糖量達到66.35萬噸,較上榨季增加約13萬噸,增幅明顯,但出糖率降至11.19%,同比下滑逾2個百分點。
從長期發展來看,內蒙古甜菜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于規模擴大,更在于注重甜菜品種改良、種植技術優化及糖分提升。
今年汛期罕見的氣象背景若延續至結糖關鍵期,將放大甜菜品質下行風險,需快速補救此輪強降雨造成的影響!
立即行動起來!最后祝內蒙古甜菜產業順利穩產減損。